都说胃病是吃出来的病,后来人们又观察到情绪对胃肠道功能的影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科的陈胜良教授是我国消化身心疾病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他特别关注脑-肠互动理论的最新研究。他说在门诊中,因焦虑、抑郁等情绪因素导致的功能性胃肠病患者,占到了消化科门诊量的半数以上,一些致病因素出乎人们意料。
检查不出异常的功能性胃肠病 功能性胃肠病是指临床表现为各种胃肠道不适症状,如嗳气、早饱、餐后饱胀、反酸、烧心、腹胀、腹痛、腹鸣、便秘、腹泻等,甚至更严重,但经常规检查(通常包括消化内镜检查)未能发现明显的异常,或者发现的异常不能解释症状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这样一类疾病约占目前所有消化内科门诊就诊患者的五到七成。正常普通人群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有过功能性胃肠病的症状,约有三分之一的病例治疗困难。功能性胃肠病症状多样、复杂,疾病反复发作,患者频繁就医,明显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耗费医疗资源。
陈胜良教授说,环境、情绪、人际关系的改变,都易引起功能性胃肠病。一类是都市白领,工作节奏快,压力大,人际关系紧张,易引发功能性肠胃病。还有一类是生活突遭变故,易导致情绪问题,从而引发功能性肠胃病。如父母离异、亲人亡故等;一些人不适应新的环境,也会诱发疾病;女性在更年期、产后容易发生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从而导致胃肠不适;退休人群,尤其是原来高高在上的人群,退休后的心理落差大,不适应退休生活,也会诱发功能性胃肠病。
看看情绪是如何影响胃肠功能的 根据情绪对胃肠功能的影响,不良情绪一般分两类。
一类是较为亢奋的情绪,如紧张、焦虑、易怒等。这类情绪活动容易引起胃酸分泌增加、胃肠蠕动加快,但不协调。容易造成胃食管反流、胃炎,甚至消化性溃疡。胃食管反流的表现,常见为烧心、反流,部分患者嗓子干痒、口腔异味、声音嘶哑、清喉、久治不愈的慢性咳嗽,甚至哮喘。很多人抱怨往往尚未到吃饭时间就觉得非常饥饿,但吃不了几口又觉得饱胀不适。多数患者表现为打嗝、饥饿感、上腹隐痛、嘈杂、灼热感、饥饿痛以及夜间痛等。亢奋焦虑情绪引发的胃肠道症状还包括腹痛、腹泻,大便颜色深绿等,常有胀气、排气增多或不畅、绞痛等腹部不适。少数患者叙述大便不成形,常有排便不畅和不尽的感觉。
另一类是压抑性情绪,如悲观、失望、挫败感,严重者生活情趣丧失,甚至感觉活着没有意思。在胃肠道的反应就是食欲不振、嗳气、打嗝、早饱、饱胀等。尚有部分患者对体重过分关注,又不能抵御美食诱惑,引发强迫性情绪表现,常常进食后手法催吐,造成肠-胃-食道的反流或黏膜损伤。
身心同治,双管齐下可解疑难杂症 对于功能性胃肠道疾病患者来说,要减少症状的发生,首先要学会管住嘴。甜辣生冷食物、咖啡浓茶常引起胃酸分泌增多,引发饥饿痛、嘈杂、灼热感等与胃酸相关的症状;坚果、粗粮、豆制品、富含粗纤维的食物往往引发胀气、绞痛等与胃肠动力紊乱相关的症状。应当根据自己的情况适当注意。
一些膳食纤维片、维生素片等保健品也不能乱吃,如维生素摄入过多会加大肝脏代谢负担。此外,“少食多餐”也是不良生活习惯,人体需要4-6小时吃一顿饭,打破进食规律,会导致胃肠和胆囊、胆道功能紊乱,胆汁无节律持续进入肠道,刺激肠黏膜,激发肠壁运动产生腹胀、腹鸣、腹泻、胆囊和胆道对胆汁的储存和排出紊乱,易导致胆结石、胆囊炎。因此,要养成一日三餐规律饮食的习惯,食物种类应多样化,既营养均衡全面又不容易积聚不良成分造成代谢负担。
对于症状明显的患者,在积极调适心情的基础上,应寻求医生帮组,对症治疗,缓解症状。
编辑:qium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