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口气真的就能查胃病?
2015-10-28 13:48:55 来源:成都胃病医院
分享到
微信
新浪微博
QQ
吹口气真的就能查胃病?这句话有严重的断章取义、以偏概全之嫌。
听到这句话,对于那些害怕做胃镜检查的人既是莫大的安慰,也算是一条特大喜讯。吹口气还真能查胃病,无论是拿这句话做广告的医院,还是报纸、电视、网络上的宣传,都没有说谎,你就此指责他虚假宣传,告到法院打官司,不一定能赢。但是,这句话有严重的断章取义、以偏概全之嫌。因为吹气查的只是幽门螺杆菌(简称Hp),只是胃病检查中的一项。并且不是所有胃病患者都要做吹气试验,做不做得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症状来判断。
成都胃病医院内镜专家李萍副主任医师介绍说,幽门螺杆菌是一种螺旋形微需氧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定植于人类胃黏膜,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该病菌由澳大利亚学者Warren和他的同事Marshall发现,并从此改变了人们对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胃肠疾病的认识,两位科学家也因此获得了200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Hp具有高活性的尿素酶特性,可将尿素分解,产生氨和二氧化碳。做呼气试验时,受检者空腹服一颗含有碳-13(13C)或碳一14(14G)同位素标记的尿素胶囊,半小时后对准呼气卡吹气约两分钟。检测出碳同位素的含量,便可间接判断出受检者是否感染了Hp。此外,通过抽血测定血清Hp抗体也可以检测受检者是否感染Hp。
中华医学会全国幽门螺杆菌学组曾发布数据称,“大约67%至80%的胃溃疡和95%的十二指肠溃疡是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其感染还与胃恶性肿瘤、胃黏膜相关淋巴样恶性淋巴瘤的发生密切相关。据报道,幽门螺杆菌在发展中国家的发病率高于发达国家,我国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较高,由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幽门螺杆菌学组所作的一个涉及全国20个省市自然人群的调查显示: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40%至90%,平均为59%。目前已经确认幽门螺杆菌与上胃肠道疾病中的4种疾病密切相关: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病、胃恶性肿瘤、胃粘膜相关性淋巴样组织样(MALT)恶性淋巴瘤。
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消化道,感染后可能产生不同结局:有的是无症状的带菌者,但多数会引起不同程度的慢性胃炎,大约10%至15%可发生消化性溃疡,还有极少数可能发生胃恶性肿瘤。李萍老师说,感染幽门螺杆菌后也许不会马上产生胃部不适症状,但多数人会出现口气重,即口腔有异味,严重者往往还有一种特殊口腔异味。至于消化道溃疡患者,更应提防幽门螺杆菌引发胃部恶性肿瘤,因为早期胃肿瘤患者80%都没有症状,少数患者即使有一些症状也是些非特异性的表现,如食欲不振、早饱、腹部不适等,易被当作消化性溃疡或其他胃肠道疾病而被忽视。、
随后的研究还发现,幽门螺杆菌是否根除要看症状:对患有消化性溃疡、早期胃癌内镜下切除后、胃淋巴瘤及慢性胃炎伴萎缩、糜烂的病人,如果Hp阳性,一定要做根除治疗;对于患有慢性胃炎伴消化不良症状、需要长期使用阿司匹林类药物、有胃癌家族史或胃增生性息肉的病人,也可以做根除治疗。如果只是体检发现Hp阳性,而自己本身并无任何消化道症状,则不必进行根除治疗。
胃病检查的首选依然是胃镜,吹气试验查的仅是胃部有没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而已,胃部有没有发生病变还得靠胃镜检查。 无痛胃镜并非人人都适合
和吹口气就能查胃病一样让胃病患者充满期待的还有无痛胃镜。
所谓无痛胃镜,李萍老师介绍说,就是在全麻状态下进行胃镜检查。其具体做法是:麻醉医生
先通过静脉给予患者适量的镇静药物,患者很快入睡后,胃镜检查就可以开始了。在检查过程中,医生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反应和检查时间的长短适当追加药物,使患者在整个检查过程中始终保持安静睡眠状态。检查结束后,患者会在几分钟内醒来,如果观察30分钟没有异常,就可以离开了。目前无痛检查常用的药物有异丙酚、咪唑安定等,特点是起效快、作用时间短,其安全性已得到国内外大量病例的验证。
尽管无痛胃镜痛苦小,但也不是所有的患者都适合做无痛胃镜检查。无痛胃镜的风险首先来自麻醉。由于是全身麻醉,麻醉药的剂量和使用方式要综合考虑病人年龄、体质和病情等因素来决定,开展无痛胃镜检查的医疗机构须配备具有资质的麻醉医师,最好还要经验丰富。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基层医院和公立大医院都能将因麻醉引起的死亡病例控制在万分之二以下,虽说已是真正意义上的“万一”而不是“万二”,做全麻还是会引起大多数患者紧张,需要医生与其交流沟通缓解。
一位资深麻醉师表示,在麻醉带来的风险中,很大部分属于麻醉剂导致的过敏反应。像皮肤反应和哮喘等过敏反应现在基本可以通过抗过敏治疗加以逆转,更加危险的反而是麻醉剂本身作用带来的。在手术过程中,由于麻醉剂本身具有的抑制循环系统的作用,一旦超出病人可以承受的负荷,就可能带来呼吸、心跳骤停的严重后果。对于小儿、老龄病人、产妇,特别是有心脑血管疾病基础的患者来说,这种风险更加显著。
无痛胃镜的另一短板也来自无痛本身。由于在检查过程中患者处于睡眠状态,对检查时的不当操作,如刮伤食道、出血等不能及时产生反应,因而无痛胃镜技术必须由经验丰富的内镜医师和麻醉科医生配合操作,以保障患者的安全。检查前患者应该如实告知既往的病史及药物过敏史。为了避免万一出现的麻醉风险,开展的无痛胃镜检查的医院应是具有抢救措施、专业医师和配套救护设备的综合医院。
无痛胃镜的禁忌症原则上同常规胃镜检查。此外,伴下述情况者也不宜进行无痛胃镜检查:有药物过敏史,特别是镇静药物过敏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患有容易引起窒息的疾病,如支气管炎伴痰多者、胃潴留、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致胃内容物较多者;严重打鼾者及过度肥胖者宜慎用;心动过缓者慎用。由于全麻会抑制患者呼吸,故对伴有严重高血压、严重心脏病和脑血管疾病者都不适合做无痛胃镜检查。
胶囊胃镜好 但也有短板
不用麻醉,不用插管,随水吞服一粒小胶囊,就能完成胃镜检查。这对于害怕做胃镜检查的人来说不啻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到百度上输入“胶囊胃镜”,宣传推广的医院更是比比皆是。胶囊胃镜好在哪里?它硬是神奇得完美无缺吗?
李萍老师介绍说,胶囊内镜的全称为“智能胶囊消化道内镜系统”,又称“医用无线内镜”,其原理
是受检者通过口服内置摄像与信号传输装置的智能胶囊,借助消化道蠕动使之在消化道内运动并拍摄图像,医生利用体外的图像记录仪和影像工作站,了解受检者的整个消化道情况,从而对其病情做出诊断。胶囊内镜具有检查方便、无创伤、无导线、无痛苦、无交叉感染、不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等优点,扩展了消化道检查的视野,年老体弱和病情危重需要做消化道内镜检查者可选做胶囊胃镜。
说到胃镜的发展历程,李萍老师说,科学家一直在朝两方面努力:一是不断提高检查精度,帮助医生更好地诊断,发现更早期的、更微小的病变;另一方面则是尽量减少病人的痛苦,提高检查的舒适度。胶囊胃镜正是这二者结合的产物。据悉,最早的胶囊胃镜产生于军事技术先进的以色列。1981年,以色列国防部的机械工程师伊丹听一位内科医生聊起内窥镜检查的过程,他联想起自己熟悉的智能导弹上的遥控摄像装置,并由此产生了研制无线内窥镜的最初设想。20世纪90年代,伊丹的团队获得该技术领域最早的专利。2001年,以色列的基文影像(Given Imaging)公司采用伊丹的专利技术,生产了名为M2A的世界上第一个胶囊式内窥镜,并进入临床使用,这一产品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这个“新玩意”体积比普通胶囊略大,透明,有一个黑色米粒大的摄像头,外配有一个体外图像记录仪。受检者只要口服内置摄像与信号传输装置的智能胶囊,借助消化道蠕动使之在消化道内运动并拍摄图像,医生便可利用体外的图像记录仪和影像工作站,了解受检者的整个消化道情况,从而对病情作出诊断。
从被吞下的那一刻起,胶囊胃镜便以每秒2张的速度拍照,在消化道的蠕动下历经整个消化过程,一路走一路拍,图像实时传送至记录仪。一段时间之后,胶囊电池用尽排出体外,此时它已收集齐食道、胃、小肠等器官的内部情况。不仅如此,胶囊胃镜拍摄的彩色图像较传统胃镜的信息量更为庞大,并可覆盖消化道全程或绝大部分消化道,大大提高了消化道疾病诊断检出率。由于胶囊胃镜是一次性使用,可有效避免交叉感染。
胶囊胃镜是未来消化道检查发展的方向。它为病人带来了舒适感,不用插管,也无需麻醉,但这粒小胶囊并不完美。李萍老师说,做胶囊胃镜检查首先得准备胃肠,喝一种药洗肠胃。再就是价格贵,有的医院做一次收费好几千。与传统胃镜相比,胶囊胃镜检查耗时长,不能马上出结果,发现病灶也不能取活检。这些都是胶囊胃镜的短板。关键的还有,胶囊胃镜检查存在盲区,易漏检。更让人头疼的莫过于小胶囊拍摄的照片太多,医生阅片很费劲。据悉,小胶囊在人体内运行的过程中,可拍摄上万张照片,这些照片至少有七至八成是没有诊断价值的。现在的软件虽然已能将过半无用信息过滤掉,医生的工作量还是很大。 只有把价格降下来,减少盲区漏检,提高准确性,实用性,胶囊胃镜才可能在临床上得到普及。
编辑:webma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