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标题,有点危言耸听的味道。但现实却容不得我们盲目乐观。胃病是和“吃”密切相关的疾病,在各种致病因素中,“吃”占主导。不仅仅是吃的内容,量的多少,还有吃时的心情。长城不是一天修成的,人身上的肿瘤也不是一朝一夕长出来的,情绪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正在逐渐被认知,特别是像肠胃这样的情绪化器官,更是如此。
胃癌凶险,不良饮食习惯是罪魁祸首 成都胃病医院主治医师李学川老师说,胃癌是中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以40-69岁段最多。近几年来,我国胃癌的发病率呈现明显的低龄化趋势,中青年人的胃癌发病率增长迅速,19-35岁青年人胃癌发病率比30年前翻了一番。青年人胃癌具有进展快、病程短、预后凶险等特点。
胃癌发生机制较复杂,与多种因素,如环境因素、生活习惯、饮食种类、遗传因素等有关,与慢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残胃等有一定关系。不良饮食习惯是胃癌发生的诱因,如暴饮暴食、喜食干硬烫食、进食快、三餐不定时、生气进食等。摄入高盐饮食、盐腌食品和熏烤食品过多;低蛋白饮食都会增加胃癌发病率。
看看你身上有没有胃癌的早期预警信号 研究发现三种疾病是胃癌发生的癌前状态。如胃息肉,其演变为胃癌者为3-10%;慢性萎缩性胃炎,其癌变率为2-8%。尤其是胃窦炎,患恶性贫血者发生胃癌较一般人高4倍。此外,胃幽门螺杆菌是胃癌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胃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者发生胃癌的危险性是阴性者的3-6倍。也有研究发现,A型血的人胃癌发病率高于其他血型者,经历过胃切除手术的人发生胃癌的机会较正常人高。在一些胃癌高发地区,胃癌可以呈现遗传倾向,有胃癌家族史的人要警惕胃癌。
李老师说,胃癌早期没有特异性的症状,如果出现上腹部隐痛、疼痛或疼痛规律发生变化;饱胀感、泛酸、嗳气、食欲减退、恶心、胃脘部灼热和腹泻、黑便;50岁以上,过去无胃痛、胃病史,短期内出现胃部症状;曾因患良性疾病做过胃大部切除术后又发生消化系统症状等,就该就医检查。
胃癌高危人群,不要害怕做胃镜 目前,通过胃镜检查并获得病理诊断是胃癌诊断的金标准。因此对于有上述发生胃癌倾向的高危人群或出现疑似胃癌临床症状的患者应尽早进行胃镜筛查,以便发现早期病变,尽早治疗。除此以外,粪便潜血检查能发现胃肠道的少量出血;血常规、血生化和血液中的肿瘤标志物检测可以作为胃癌的辅助检测手段;CT扫描和超声波检查可以了解肝、腹腔淋巴结、肺等有无转移。
所有胃癌患者都应接受系统性的随访。随访内容包括全面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前3年每4-6个月一次,以后每年一次。同时根据临床情况查血常规、血生化、内镜和影像学检查。胃次全切除或全切除术者应监测血清B12、铁和钙水平,缺乏胃酸时铁吸收率下降,口服补充铁剂最好同时配合酸性饮料。鼓励补充钙剂。
编辑:qiumao